本機構禮聘專業復健師提供復健服務, 期許長者之身體機能能持續進步
腦中風復健
最常見的復健為中風復健,中風後三個月至半年是復健的黃金期,雖然辛苦但卻可以因復健才不會產生更嚴重的癱瘓情形。因為中風導致身體偏癱,應該安排適當的中風復健計畫,如下:
1.臥床期的病人:在醫師及治療師的指導下,每天對患側及健側肢體做關節運動,盡量達關節的最大範圍,每天進行三次以上,逐日增加。
2.站立期或可行走期的病人:在醫師及治療師的指導下,可練習站位平衡或進一步作跨步練習。
3.關節的復健運動除了可增強病人關節活動力外,同時可維持肌力、增加肌肉強度、並促進血液循環。復健活動的進行要依個人狀況做調整,不可太勉強,也須由他人協助進行較為安全。
復健原則
中風復健需要專業的治療師,為了盡力幫助病人,家屬的配合也是很重要,一般對中風患者的復健有下列原則參考:
1.因患者不良於行所以要預防各種併發症的發生,如久臥產產生壓瘡、曫縮、肺炎及尿路感染。
2.一旦有病發症要及時找專業醫師診斷治療。
3.除了參與醫療單位的復健計劃外,家人在家仍需訓練病人獨立行走的能力。
4.給與耐心並輔導、訓練患者自己有照顧日常生活的能力。
5.不斷對大腦的刺激訓練語言溝通能力。
6.對患者的心理復健也是中風復健重要的一環,病人必需又強烈的求生意志與挑戰自我能力的勇氣。
7.對於有需要特別照顧的患者能妥善的社會安置。
下背痛簡介
下背痛通常是背部肋骨下緣以下的部分疼痛,常好發於第四和第五腰椎、或第五腰椎和第一薦椎間,80%的國人都曾有下背痛的經驗。它是一種症狀,若疼痛為短暫性,休息一下疼痛便會消失;但疼痛長期持續,較嚴重者會壓迫到神經,產生肢體疼痛以及肌肉麻痺的現象。99%的人都有下背痛復發的可能性,少數也可能是腫瘤轉移最早的象徵,因此對於下背痛的診斷、治療與預防非常重要。
原因、症狀
1.軟組織受傷/背部筋膜發炎:上班族坐辦公桌、或因運動間接造成肌肉疲乏和慢性肌腱炎,是下背痛最常見的原因。
2.椎間盤突出: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,造成坐骨神經的症狀。尤其在年輕人身上佔很大比例,會因抬重物或做特定動作突然發生背部劇痛。
3.退化:好發於老年人。脊椎退化性關節炎(俗稱長骨刺)、腰椎退化、腰椎滑脫症等等。
4.壓迫性骨折:停經後女性因骨質疏鬆造成的例子也很多。
5.身體柔軟度變差。
6.意外傷害:如摔跤、滑倒、和工作傷害。
7.腎臟病、輸尿管結石、攝護腺發炎等腹腔內疾病。
治療方式
- 藥物治療:有止痛效果,但預防疾病復發須接受物理治療
醫師會開立處方,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或肌肉鬆弛劑
- 物理治療:利用光電水冷熱等物理因子減輕症狀,促進組織修復
→冰敷
→電療(中頻向量干擾波)
→運動治療(治療師依病患狀況教導適當運動)
*第二階段(發炎反應已減緩,但在主動運動或被動伸展時仍會產生疼痛)
→熱敷
→腰椎牽引
→電療
→運動治療(治療師依病患狀況教導伸展或強化背肌、改善脊椎曲度的運動)
- 超音波治療:促進組織修復
- 進階治療:可縮短復健療程,適合無法長期復健治療者或進行一段傳統治療沒有明顯效果
- 肌內效貼布
- 使用輔具:束腹帶